當前陳小麥與新小麥采購需求呈現“雙降”態勢,尤其是新小麥流通糧源數量呈現“下降緩慢、價格低迷”態勢,這對麥市購銷主體的心理預期產生沖擊,隨著時間推移或帶來銷售壓力,麥市難以出現“買賣”格局的轉換。
一、市場主體做高庫存意愿不強
截至7月31日,主產區托市小麥收購數量1651萬噸,同比下降843萬噸,托市小麥收購數量占比13.36%。托市收購進度緩慢,加之下游用糧主體接貨不積極,導致市場貿易糧收購數量同比明顯下降,當前用糧主體采購基本采取以銷定產,而糧食貿易商、糧庫則采取以銷定購策略,市場主體做高小麥庫存意愿不強。
市場流通糧源數量較多,使得麥市供給壓力較大,麥價走勢整體穩中偏弱。近期國內優質小麥受持糧主體拋售及進口優質小麥價低等因素沖擊,其前期搶購囤積積累的價格風險釋放,市場價格大幅下跌90-120元/噸。
二、臨儲拍賣風向標作用弱化
作為糧源供給主渠道的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其成交“量價”是國內麥市價格走勢的風向標,但2015年以來,其風向標作用明顯弱化。8月4日國家臨儲小麥投放糧源114.8508萬噸,實際僅成交0.4637萬噸,平均成交率0.4%,周度成交量創下自2011年6月中旬以來的新低。國家臨儲小麥成交持續低迷,一方面反映出當前需求慘淡,另一方面凸顯用糧主體對后期麥價走勢看淡,降低自身庫存以減少成本。
三、面粉加工企業降低自身庫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月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出現5個月來的首次下降。7月制造業PMI的回落有一定季節性規律,但今年的表現弱于往年,需求不足拖累生產仍是制造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大中小型制造業企業PMI均有所回落,且小企業回落幅度超過大型和中型企業,既反映出制造業活動的低迷,也顯示前期“穩增長”政策效應并不均衡,中小企業狀況改善乏力。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消費需求不佳,加之“三公”消費及浪費降低減弱消費需求,加工行業產能過剩使得有效需求難以滿足加工能力,加工業的整體“有效”需求增速放緩。
有效需求增速放緩,導致新麥采購數量下降明顯,因預期供需難以出現缺口,面粉加工企業人為降低自身庫存量。與此同時,糧庫、糧食貿易商囤糧待漲現象大幅減少,使得流通市場糧源大量滯留。部分區域質差小麥較玉米具備價格優勢,但由于國內玉米市場行情弱勢運行,尤其是對后市玉米價格大幅下行的預期,制約飼料加工企業飼用小麥替代的數量。
四、流通糧源下降緩慢拖累價格
近年來,國內麥價在政策支持下已脫離供需格局透支上漲空間,當前,在國內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高企、財政負擔重所導致的政策價格支撐力度減弱,且在國內經濟放緩導致的需求增速熄火情況下,麥價處于上下兩難的糾結格局中,波動空間因產業鏈不順暢大幅擠壓。自主產區新麥上市以來,托市收購量及新麥飼用替代量同比下降明顯,導致流通市場糧源依舊較多。隨著時間推移,流通糧源數量消化緩慢且價格平穩,將對其市場貿易帶來明顯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