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庫存格局下 糧食市場走勢明顯分化
發布時間:2015-04-27 | 閱讀:740 次
在當前高庫存格局下,我國糧食市場走勢出現明顯分化,玉米及粳稻行情明顯好于小麥。后期在政策性糧源主導市場供給的情況下,預計國內糧食市場行情均難明顯走高。2015年以來,國內小麥、玉米及稻谷市場均面臨因經濟增速放緩及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所引發的需求疲軟、糧企生存環境艱難的困局,但品種間受政策“雙刃劍”作用影響不一。
一、臨儲“量價”弱勢沖擊麥市
2014年中儲糧委托收儲庫點5省累計收購托市小麥數量2534.4萬噸,自2014年10月14日江蘇率先投放2014年產臨儲小麥以來,截至4月中旬,安徽2014年產臨儲麥累計成交82.71萬噸,江蘇330.3萬噸,湖北28.72萬噸。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為2000萬-2100萬噸,其中江蘇340.5萬噸,安徽584.2萬噸,河南973.1萬噸,湖北152.21萬噸。截至4月中下旬,江蘇地區2014年產普通紅小麥靖江安寧港海輪平艙價2500-2530元/噸;安徽地區三等混合小麥收購均價2399元/噸,出庫均價2432.6元/噸;河南鄭州地區中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2565元/噸,山東濟南地區2540元/噸,河北石家莊地區2600元/噸。
二、國內外糧價走勢不一
全球糧食供需寬松,使得國際糧價走勢明顯弱于國內糧價,這也使得進口糧較國內糧性價比優勢明顯,但進口量受配額制約明顯。目前國內三大主糧有配額外65%的關稅保護,進口尚不至于對國內形成全面沖擊。
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3月份進口谷物及谷物粉數量214萬噸,1-3月進口總量為691萬噸,同比增長37%。3月份每噸國產玉米、大米、小麥分別比同品種進口完稅價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
三、政策“雙刃劍”作用凸顯
在國內糧食生產“十一連增”的背景下,三大主糧庫存量高企,這也導致當前國內倉容緊張,后期面臨較大的出庫壓力,政策性糧源收購量有多大,意味著后期投放壓力就有多大。與此同時,由于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導致消費需求不暢,糧食加工業產能嚴重過剩。
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稻谷意向種植面積增長0.2%,小麥增長0.7%,玉米增長1.9%。2014年產國家臨儲玉米收購價及2015年國內主產區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未上提,凸顯出國家對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的意愿,政策對糧價的支撐力度減弱。在政策對糧價支撐力度減弱、糧食庫存數量高企的情況下,國內糧價難有明顯上漲行情,后期政策市氛圍將較為濃厚。